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党纪学习教育·学条例 守党纪 | 加强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
踔厉奋发新征程 | “人工智能+”加出发展新动能

让中国与世界更好“兼容”

发布时间:2013-03-09  来源:央视网评  字体大小[ ]

  相关评论:

  两会系列评论之一:满怀期待迎盛会

  两会系列评论之二:“美丽中国”行动应自公开透明始

  两会系列评论之三:十年奋发气自雄

  两会系列评论之四:人民满意是衡量政务作风的标准

  两会系列评论之五:民之所盼 梦之期许

  两会系列评论之六:收入分配改革是民心所向的共富路标

  两会系列评论之七:让“城镇化”成为亿万农民心中最温馨的字眼

  每逢换届年的两会,外国政府和智库、国内外观察家、媒体和许多关注中国外交的人,都免不了关注外交领域人事的更迭、外交战略和风格的变化,并力图为未来中国的外交走向,做一番勾勒和评估。

  如果说,两会后中国将有新的外交领导团队和新的外交风格、特点,那么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其所面对的外交环境——或干脆说,所面对的“外面的世界”,也是一番新的面貌。

  曾几何时,当中国从贫困中蹒跚起步,以全新的开放姿态走向世界,并喊出“和平发展”、“和平崛起”响亮口号之际,世界各国的态度,是一半将信将疑,一半乐见其成。相对良好的国际氛围,在客观上给了中国和平发展的良好契机和从容时机。然而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口号所引发的国际反应,却在不觉中悄然起了微妙的变化。大国的领导人、政治家虽然仍在谈“自由市场”、“门户开放”,却对中国资本、企业隐秘地竖起一道道有形、无形的壁垒。虽然他们仍在谈“太平洋足够宽”、“不把中国崛起视作威胁”,事实上却紧锣密鼓地摆出了自己的阵势。睦邻友好仍是我们和邻国关系的主流,但“中国威胁论”的声调却此起彼伏,和周边一些国家间的主权、经济权益和其它争端,也呈现出更复杂的特点。与发展中国家间的互利互惠关系仍然受到广泛欢迎,但“新殖民主义”等论调却也有了较过去更多的市场。

  中国近年来发展、崛起的速度很快,从昔日“大而穷”、“大而弱”的国家,发展为今天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不过十几年的辰光。如此快的发展速度,必然会打破既有的国际平衡,被超越者不甘心、不服气,其它相关国家不适应、不知所措,应当说都是正常的、甚至是必然的。

  曾几何时,国际社会虽然呼吁中国“做负责任的大国”,但所期许的“责任”是相对简单、相对有限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只需“管好自己”,就能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称许。而如今,不仅“涉中”的国际话题,即便有些看似和中国风马牛不相及的话题,国际社会也会对中国“听其言、观其行”,甚至挑剔,仿佛不论中国做什么、怎样做,都不免遭到来自这方或那方的批评、抱怨。

  国家强大了,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增强了,国际义务和责任也会相应提高,外界对中国这个新兴大国的期待也会“层层加码”,而对于这种变化,国际社会需要有个适应的过程,中国新外交领导团队则需要有个理性应对的过程。

  中国外交所面对的另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是随着开放程度的加深,中国公民赴海外工作、投资、旅行的人数越来越多,分布越来越广,“非公派”日渐成为海外中国人的主体。与此同时,中国的海外利益也在迅速增长。与此相应的是,针对海外中国人、中国利益的威胁和侵害数量明显增多,这对中国外交如何切实保护中国海外权益,切实贯彻领事保护原则,保护海外中国人生命、财产安全,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了获得良好的国际发展环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长期以韬光养晦的低姿态面世,在一些涉及主权、利益的争端中,主张互谅互让、平等协商。随着国力的增强和国民主权意识的提高、政治参与热情的高涨,国内希望中国外交更响亮、更明确地提出自己的主张、要求,采取更坚决的措施捍卫这些主张、要求,而国际上则出于对中国迅速发展的复杂心态,往往会以更警惕的眼光、更敏感的反应来应对。“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如何在“宽”和“严”、“软”和“硬”之间,找出符合国家外交利益最大化的平衡点,是对中国新外交领导团队的考验。

  国际角色发生变化的中国,所面对的国际外交环境,是全新的环境;对于世界各国而言,中国也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中国。中国和世界如何在相互摸索中尽快适应,用最短时间、最小代价实现彼此“兼容”,是攸关各方利益的大事,而外交则正是追求这种适应、这种“兼容”不可或缺的“催化剂”和“润滑剂”。

中国公众新闻网摘编亓淦玉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音/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本网原创文章除外),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法规、政策,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 3555333776,微信号:GAN160003,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电话:010-89525216。本网投稿邮箱:3555333776@QQ.COM。通讯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通胡大街78号(京贸中心)二层15号。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XXXXX网站。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发表感言: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