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公开课”|自觉做对党忠诚老实的模范践行者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2024-2028年)》
李强签署国务院令 公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

名人故居何以频遭厄运?

发布时间:2012-07-11  来源:新华网  字体大小[ ]

从“维修性拆除”到“超范围施工” 名人故居何以频遭厄运?

  新华网北京7月11日电(记者岳瑞芳 王晓洁)继梁林故居被“维修性拆除”之后,章士钊故居近日又遭“超范围施工”,引发各界广泛关注。

    北京市文物局8日组织专家考察现场后,认定施工已经违规,但局部超获批方案范围施工仍有必要。

    采访中部分民间文保人士认为,北京市文物局的说法与梁林故居被擅自拆毁时“维修性拆除”的说法如出一辙,现在不少文物不是拆没的,而是修没的,个中缘由值得深思。

    洪晃微博爆料“章士钊故居被拆”

    章士钊故居位于史家胡同51号院,建成于清代,章士钊去世后,由其女章含之及女婿乔冠华居住。1984年被公布为北京市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章含之去世后,拥有院落产权的外交部要求章含之女儿洪晃搬出此院。去年7月,洪晃发微博透露已将宅院交还外交部。2011年3月,史家胡同51号院被公布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今年6月23日早上7时30分,洪晃发布微博,称史家胡同51号院被拆。

    据民间文保人士曾一智介绍,在看到微博后,她于6月25日赶赴现场,发现院落内正在施工,门楼的门槛、车库后墙均已消失,可一览无余地看到第二进院的北正房和东西厢房以及梁架、柱子等,沿着倒座房则堆放着新的青砖、沙子。

    曾一智随即向北京市文物执法队举报,并在博客上发布了事件进展和实地拍摄照片。

    很快,北京市文物局向宅院所有者外交部和施工方——北京房地集团有限公司下发停工通知书,称超范围施工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命令两单位立即停止施工。两份通知书于7月4日正式下发,并于7月8日下午通过北京市文物局微博对外公布,引发舆论关注。

    9日,记者探访宅院,发现四周很安静,从门缝里可以看到脚手架,施工已经暂停。有两人自称“工作人员”,不时进出院门;一位中年男性告诉记者,这里已暂停施工,正补办手续。

    施工违规但有必要?

    8日下午,北京市文物局会同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委,邀请著名文物专家谢辰生等4位专家进行现场查看,并于20时02分通过官方微博公布了考察结果。

    微博称,通过专家对施工批准方案和施工现场的认真核查,对尚未办理施工许可进行施工、局部超获批方案范围施工和未及时补充施工设计和洽商的问题提出意见,同时认为从文物保护实际情况看,局部超范围施工的内容还是有必要的。

    针对文物局的说法,很多人表示不满。曾一智在微博上表示,“局部超范围施工的内容还是有必要的”跟梁林故居被擅自拆毁时的“维修性拆除”说法如出一辙。

    谢辰生表示,通过现场考察,基本认定施工单位存在两处违规:首先,虽然已获得文物局的修缮审批,但在没有得到开工许可的情况下擅自提前施工;其次,实际施工范围比申报的施工范围大,属超范围施工。

    至于文物局所称的“局部超范围施工有必要”的说法,谢辰生认为,在修缮古宅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实际需要修缮的范围比一开始设想的要大,但遇到这种情况,施工方应该向文物局申请扩大施工范围再施工,不能蛮干。

    谢辰生认为,修缮工程的施工方应遵循“最少干预”“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并应详尽记录修缮过程的进展,并按照文保要求对拆除的砖瓦木料进行编号保存,为复建留存历史依据。

    没“拆没”却“修没”? 专家呼吁文物“阳光”行政

    今年1月,梁林故居的“维修性拆除”招致舆论普遍质疑。虽然此后东城区文化委改口称“拆除未经报批已属违规”并宣称将依法查处,但文物已毁令人扼腕。

    南京大学公共政策专家姚远认为,从梁林故居被“维修性拆除”到章士钊故居遭“超范围施工”,凸显当前文物保护工作的两大困境。

    首先是文物保护工程的理念问题。近年来,不少文物进行了大修,看起来焕然一新,却使文物真实性荡然无存。“许多人千辛万苦从推土机下保住的文物,最后不是给‘拆没了’,而是给‘修没了’,岂不更令人痛惜?”

    姚远认为,文物修缮工作应严格遵循“最少干预”和“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这两个原则已在2000年国家文物局通过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中得到充分阐述,该准则强调对文物的保护措施应以延续现状、缓解损伤为主要目标,凡是没有重大危险的部分,除日常保养外不应更多干预。

    其次,文物保护工作应让更多公众参与监督。姚远表示,具体的文保实践过程中,政府应将相关信息公开,让公众了解到更多文物修缮工程的细节,并给予机会让公众发表见解。

    姚远认为,通过信息公开、公示等形式,鼓励公众参与文保,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时代要求。既可以通过公众的力量来共同保护文物,也是在文物保护中“保障民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具体表现,从而用制度化的措施杜绝破坏文物的再次上演。
 

人民参政网摘编张前进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音/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本网原创文章除外),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法规、政策,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 3555333776,微信号:GAN160003,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电话:010-89525216。本网投稿邮箱:3555333776@QQ.COM。通讯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通胡大街78号(京贸中心)二层15号。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XXXXX网站。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发表感言: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